导语:
在全球高科技产业竞争的暗战中,一种薄如蝉翼却价值千金的材料——聚酰亚胺薄膜(PI薄膜),正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筹码。这层比头发丝还薄的“黄金薄膜”,支撑着从智能手机、柔性显示屏到航空航天器的尖端制造,曾一度被业内评价为“没有聚酰亚胺就不会有今天的微电子技术”。
近日,无锡顺铉新材料完成C轮融资的消息在材料界引起关注。投资方安徽企业改革发展基金与毅达资本的联手,绝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对中国高端材料产业前景的战略性下注。
顺铉新材料成立于2012年,产品出口至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其发展轨迹恰是中国PI薄膜产业奋进的缩影。自成立之初起,顺铉新材料就瞄准了高性能聚酰亚胺薄膜规模化生产的发展路线,先后与中山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
如今,顺铉新材料能够生产2微米和1微米超薄聚酰亚胺薄膜,比国内外同类产品更薄,可满足高新电子技术等新应用场景的材料需求,目前除应用于太阳能钢网印刷之外,还应用于太阳能电池板羽翼、新能源锂电池集流体、超薄柔性线路板等产品。
在资本寒冬中,专注于硬科技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依然能获得资本青睐,这向市场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关键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已进入加速期。
PI薄膜被誉为电子领域的“黄金薄膜”,其独特性能令人惊叹:耐热温度高达500-600℃,柔韧性极佳,电绝缘性出众。这些特性使其成为柔性电路板、折叠屏手机、航空航天器等高端制造的必备材料。
然而,这项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杜邦、宇部兴产、钟渊化学、PIAM(阿科玛)四家企业,就占据了全球80%的高端PI膜市场。这种垄断不仅关乎商业利益,更关乎产业安全——PI薄膜与碳纤维、芳纶纤维并称为制约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三大瓶颈性关键高分子材料。
技术突破的道路充满挑战。PI薄膜的合成过程中必须同步完成亚胺化化学反应与物理加工,会挥发腐蚀性气体;加工成型时面临拉伸倍数受限、温度高、效率低等难题。曾经,中国企业在单体合成、聚合、拉伸三个关键阶段全部受限。
但转机正在到来。
在产学研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PI薄膜产业正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
①基础研究的颠覆性创新:北京科技大学查俊伟教授团队通过构建“多层3D多孔复合网络”和诱导界面处“类晶相自组装效应”的新思路,开发出“三明治”结构的低介电-高导热多孔聚酰亚胺复合薄膜,将其导热系数突破至10 W/m∙K,解决了长期困扰业界的导热系数瓶颈。
②生产工艺的智能化升级:国风新材引入AI算法优化流延成型工艺,将薄膜厚度均匀性提升至±2μm,生产效率提高30%;瑞华泰通过“1000mm幅宽连续双向拉伸”工艺,实现电工级PI膜的大规模量产,良率高达95%。
③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长阳科技建成了年产100万平方米CPI薄膜产线,透光率达92%;东营欣邦电子的耐电晕PI膜使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寿命延长20%;奥克控股的氟化无色透明PI膜已应用于卫星太阳能电池基板。
据第三方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的PI薄膜产能已达到约8186吨/年,预计到2026年将增长至9650吨/年。这一数据背后,是中国材料产业不懈努力的成果。
尽管进步显著,但挑战依然严峻。国内除少数龙头企业外,大多数企业仍以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的电工级PI薄膜为主。在附加值更高的电子级PI膜领域,国内产能体量仍然较小,离真正的自主可控还有距离。
未来的竞争将更加聚焦于前沿领域:在5.5G/6G通信时代,PI薄膜的介电性能需进一步优化,以满足高频段需求;在柔性显示领域,透明PI薄膜的性能和成本仍需突破;在绿色转型方面,长春黄金研究院开发的生物基PI材料(生物基含量高达30%)代表了可持续发展方向。
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专家指出:“PI薄膜产业的竞争,本质是新质生产力的竞争。它考验的不仅是一家企业的技术能力,更是一个国家的材料基础研究能力、工艺工程化能力和应用生态构建能力。”
顺铉新材料的融资成功,是中国PI薄膜产业发展的一个注脚。在这个看似狭窄的赛道中,蕴含的是支撑整个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石。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曾经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的“黄金薄膜”,正逐步转变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黄金名片”。
中国材料企业能否在这场高端材料的突围战中取得最终胜利,不仅关系到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国家产业安全的命脉。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个应用拓展,都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坚实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