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LG东丽匈牙利电池隔膜研发最终章遗憾落幕:全球锂电池隔膜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局
日期:2025年10月16 作者:- 阅读量:472

导语:近日,日本材料巨头东丽(Toray)正式宣布,将其在合资公司“LG东丽匈牙利电池隔膜有限公司”(LTHS)中剩余的30%股权全部出售给LG化学。交易预计于2025年12月完成。这标志着东丽将彻底退出这家位于欧洲的电池隔膜生产企业,而LG化学则实现了100%全资控股,将其完全纳入麾下。

image.png


这家合资公司诞生于2022年6月,由东丽与LG化学各持股50%,被寄予厚望,旨在生产并销售电动汽车核心组件——可充电锂离子电池隔膜。然而,这段“联姻”仅维持了不到三年便走向终结。

早在2025年5月,东丽就已初显退意,宣布了电池隔膜业务的结构改革计划,并先将20%的股权出售给LG化学,于6月30日完成交割。此次出售剩余股权,是其战略收缩的最终章。


战略分岔路:LG的进击与东丽的退守

同一桩交易,对买卖双方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战略走向。

对于LG化学:此次全资收购是其完善欧洲本土化供应链的关键一步。随着宁德时代、三星SDI等电池巨头在匈牙利建立大规模生产基地,LG化学通过完全掌控LTHS,能够更直接、高效地服务其欧洲客户,巩固其全球电池材料市场的竞争力。

对于东丽:退出欧洲市场实属无奈之举。其背后是双重压力的挤压:一是全球电动汽车需求增速放缓;二是中国隔膜企业的强势崛起,引发了激烈的价格战,导致东丽在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上承受巨大压力。选择退出欧洲,是为了收缩战线,回归并深耕其更具根基的日韩市场。


欧洲本土的“中国军团”

东丽的退出,映射出全球锂电池隔膜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局。

根据SNE Research的数据,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隔膜出货量达到30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2%;但实际需求量仅为23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0%。出货量明显高于需求量的背后,是行业激烈的份额争夺与产能过剩压力。

更为关键的是市场格局的重塑:中国的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和金力新能源三大隔膜制造商,已合计占据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整体出货量占全球总量的80%以上。凭借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和快速的技术迭代,中国隔膜企业正主导全球市场。


487f88640be804802165e58435fa0430.jpg


相比之下,韩日隔膜厂商在2024年普遍面临增长瓶颈。由于欧洲市场需求疲软及客户库存调整,旭化成、SKIET和WCP等主要企业出货量增长停滞,市场份额逐步下滑。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东丽退出匈牙利的同时,中国隔膜龙头们正在这里加速扩张。为了就近配套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中国电池厂商的欧洲工厂,恩捷股份、星源材质和中材科技等企业已纷纷在匈牙利布局建厂。

恩捷股份:年产能4亿平方米的基膜生产线已于2023年投产,二期规划再增8亿平方米。

中材科技:今年4月宣布投资超1亿欧元,建设年产能6.4亿平方米的湿法涂覆隔膜基地。

欧洲市场,正成为中国隔膜企业海外角逐的新前线。


技术路线之争与未来隐忧

当前,隔膜领域的技术竞争聚焦于涂层技术,追求超薄化与复合化。LG化学整合东丽的基膜技术与自身领先的涂层工艺,意在强化高端市场竞争力。而中国厂商则在陶瓷涂层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化优势。


同时,干法隔膜因储能市场需求旺盛而加速扩张,在欧洲形成了 “中国干法主导、日韩高端湿法补充” 的格局。


然而,一个更大的行业变局正在逼近,让所有隔膜企业感到“不安”——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固态电池理论上可能不再需要传统的隔膜。这迫使主流企业未雨绸缪,纷纷开始转战布局:

恩捷股份:其子公司江苏三合电池材料已具备半固态电池隔膜量产能力;子公司湖南恩捷前沿材料的高纯硫化锂产品已完成小试吨级年产能建设和运行,10吨级的固态电解质产线已经投产。

星源材质:已开发出多种用于全固态电池的骨架膜,并与合作伙伴联合开发固态电解质膜体系。


结语:东丽的退出,是全球电池材料产业链格局重构的一个缩影。在成本、技术和市场的多重绞杀下,昔日的巨头也不得不调整航向。LG化学的全面接手,预示着欧洲电池材料市场的竞争将更为集中和激烈。而中国企业的集体出海与技术卡位,则正在重新书写全球隔膜行业的游戏规则。一场关于未来电池心脏的“膜”法大战



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
运营中心:广东省韶关市南雄市南雄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二路8号办公楼401室
Copyright 2025-2026 广东功能膜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5456700号-1
【研究院公众号】
【研究院视频号】
0769-89875710
客服电话:(周一到周五08:30-18:00)
联系邮箱
客服邮箱
ceo@moqiehome.com